簡體 佛陀正覺後2456年 / 西元2024年

隨佛尊者開示 : 淨土真義(二)第三集

開示的內容是彌陀法門的原型與樞軸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本經的重點在「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」。尊者指出「苦」是因緣所生法,緣生法在緣生的當下必然受因緣的限制,不可能從心所欲、不可能完美。「苦」不是指現實本身是苦,當我們沒有看清楚真相與常態的想法不一樣,就會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求,就會失落,失落就會帶來痛苦,痛苦是一種因緣。所以要消除痛苦,就要消除痛苦的因緣。

尊者引用《相應阿含》第474經解說極樂,世間九種禪定的喜樂,都超越不了癡、貪、嗔的止息,又引用《相應阿含》第485經, 佛陀所說的「至樂、極樂」是離欲樂、遠離樂、解脫樂、菩提樂,不是眼耳鼻舌身意,緣色聲香味觸法,所生起的六識而引發的感受的快樂。極樂世界之所以叫極樂,是因為「其土有佛,今現在說法」,所以「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」。

極樂國土的莊嚴亭臺樓閣(七重欄楯,七重羅網,七重行樹)暗喻七菩提支;八功德水暗喻八正道;四色蓮華放四色光明暗喻苦集滅道四聖諦;眾鳥晝夜六時,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。
《相應阿含》講的五根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。信根是四不壞淨;精進根是四正斷,講的就是除五蓋、修七覺分,已生的五蓋(五蓋是掉舉、昏沉、疑、貪欲、嗔恚)令斷,未生的五蓋令不起,未生的七覺分要令起,已生的七覺分要令增長堅固;念根是四念處,觀身、受、心、法的集與滅,心就是識食,四念處就是觀十二因緣的集與滅;定根講的是四禪;慧根講的是四聖諦,修四聖諦三轉十二行,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五根以慧根為首,慧根就是見四聖諦。四聖諦有三轉、十二行,第一轉,見法悟道,見因緣法悟八正道;第二轉,精進修離苦的八正道;第三轉,修道已成,證得苦的滅盡。慧根就是菩提道次第。
《相應阿含》420經說:於四聖諦無疑,則於佛法僧無疑。《相應阿含》845經說:聖弟子如實知見賢聖正道,所謂十二因緣與八正道,成就四聖諦第一轉,具足慧根,斷疑蓋,成就信根,對佛法僧不起疑惑。

依四聖諦的如實知見精進修八正道,則有七菩提支的喜菩提支,因為對於遠離於苦、朝向解脫生歡喜;得身心輕安叫猗菩提支;身心輕安則有樂——遠離樂,離欲樂,然後成就正定,定菩提支,成就五根的定根。六根緣六境生六識,在這當下,能夠不貪執緣生法,也不厭離緣生法,遠離貪欲,遠離嗔恚,成就正定。最後進入捨菩提支,捨斷於生死繫縛的痛苦,成就四聖諦第三轉,這就是解脫樂,菩提樂。

佛陀講的法與我們身心完全相應一致,這種智慧之音、智慧之光無所障礙,照十方國。尊者引用《相應阿含》395經說明四聖諦就是智慧之光。苦諦是貪愛有苦;苦集,是因為我們迷惑,不知道諸法緣生,緣生者故無常、非我,緣生法不能永恆、不能完美、不能從心所欲。而我們的無明,導致我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與需要來面對緣生的世間,與現實脫節就會有苦。明白苦集諦,內心就越來越離開個人不切實際的欲望,離欲樂;遠離樂,遠離因為不切實際的欲求,而造成現實的痛苦;然後逐漸地解脫內心糾結的痛苦,解脫樂;然後步步朝向菩提前進,菩提樂。

修學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隨時都在修淨土法門、彌陀法門。持名念佛,遠離煩惱,身心清涼;定心念佛,學法入法,把佛法用在生活。